您當前的位置 :中海網>汽車 > 正文
逆風翻盤抓住“兩個空缺” 中國汽車業的未來在哪里?
2022-10-31 09:14:37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編輯:bj06

世界正在愛上中國汽車,有數據為證。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汽車累計出口量211.7萬輛,增長55.5%。繼2021年突破200萬輛,中國汽車出口躋身全球前三之后,2022年再次超越德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下,中國汽車產業隊伍不斷茁壯成長,不但成就了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更孕育了汽車制造產業的繁榮。在自主品牌向海外市場進軍的強勁沖力下,中國汽車業正在擺脫“強而不大”的陰霾,撕開一片“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晴朗。

逆風翻盤 抓住“兩個空缺”

當前,政治格局錯綜復雜,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國際貨基金組織認為,除了全球金融危機疫情的高峰期外,今年世界經濟出現自2001年以來最弱的增長狀況。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更是在一封發給特斯拉管理層的郵件中直言,全球經濟糟糕透了。如此窘境之下,中國汽車出口能夠逆風翻盤并愈戰愈勇,背后的原因耐人尋味。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中國抓住了全球汽車供給的“兩個空缺”。一是產能的空缺。當前,全球經濟危機因子罕見地豐富,俄烏沖突深化、歐洲能源危機難解、全球加速去杠桿化、國際匯率市場紊亂、美歐經濟踏入滯脹周期……經濟前景不容樂觀,破壞的不僅是需求,還有供給。

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 Forecast Solutions的數據顯示,今年截至10月9日,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約353.7萬輛,其中歐洲地區減產就高達109.7萬輛,而中國減產僅為16.7萬輛。世界“缺芯”問題導致全球產能降低,以德國為例,受俄烏沖突等因素影響,新車訂單積壓創新高。而中國汽車供應鏈憑借頑強的韌補上了供給的空缺,使得中國汽車的出口競爭力倍增。

二是電動汽車的市場空間。崔東樹指出,中國汽車出口的快速增長得益于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暴增,究其原因則在于歐洲市場的快速崛起。因碳排放政策趨嚴,歐洲各國紛紛效仿中國經驗,相繼出臺了新能源汽車稅收優惠和補貼政策,并持續加碼。但歐洲的大眾化電動汽車市場仍處于相對“真空地帶”,尚缺乏有競爭力的車型,這給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博出位”的機會。

電動車引領,燃油車跟隨,包括上汽、比亞迪、奇瑞、長城、吉利以及長安汽車等在內的多家車企在海外市場表現不俗,蔚來、愛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也在海外不斷刷新用戶對中國汽車的認知。

愛馳汽車副總裁李輝介紹,愛馳之所以能夠馳騁歐洲市場,得益于過硬的產品力。WVTA認證被公認為國際上最具含金量的認證體系之一。愛馳U5是國內第一款獲得歐盟大批量WVTA認證的純電SUV,因此成功敲開了歐盟市場的大門。經過兩年多的積累,截至2022年9月,愛馳共計實現海外銷售5108輛。其中9月海外出口量達719輛,同比增長817%。

德勤中國汽車行業主管合伙人周令坤認為,除了品牌一落地就劍指歐洲市場的造車新勢力外,那些以燃油車起家的中國品牌,這些年在價值鏈布局方面可圈可點,陸續建立起海外配套體系。以上汽MG為例,其已陸續形成研發、整車生產制造、零部件供應、物流、金融等全鏈條服務網絡,帶領中國汽車從10年前的“產品出海”,飛躍至今時今日的“全價值鏈”出海。

天時地利人和 或迎陡峭增長曲線

當然,中國車企在全球市場取得的突破成績不是一蹴而就的,崔東樹將這一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2002~2008年,中國汽車經歷了一個黃金發展期,出口量從微不足道躍升至60萬輛級別,2009年的汽車行業振興規劃甚至明確了汽車出口力爭占據總銷量10%的宏偉目標。然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世界政治經濟環境惡化,一些國家對中國汽車采取了不友好政策,中國汽車出口從2010年開始進入了曲折的調整期。

2018年,情況出現轉機,中國的小微型電動汽車陸續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家,我國汽車出口進入到蓄勢發展的新萌芽期。2020年,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逐步退坡,市場化能力逐漸增強,車企不再為了拿補貼而過分押寶國內市場,國內國外市場開始均衡發展。2020~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逐年攀升,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純電動車型成為出口主力。

周令坤認為,中國汽車出口的強勁增長可謂占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天時”即內外政策引導,各國積極出臺購車補貼、稅收優惠、減排獎懲機制等新能源汽車引導政策,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中國電動車出海創造了機遇。

“地利”即市場需求潛力,海外汽車市場潛力巨大,以歐洲為代表的成熟市場新能源汽車需求旺盛,以印度、印尼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亦有巨大增長潛力。

“人和”即車企能力優勢,我國在智能化、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新能源汽車技術及產品力方面先發優勢明顯,在商業模式創新等新零售轉型運營能力上亦屬領軍。

周令坤判斷,正如幾年前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未來5年我國新車出口將呈現井噴式增長。目前,眾多中國車企都處在出海的起步期,專注于品牌培育、渠道搭建及產品屬地化研發,未來3~5年將同時爆發起量,我國汽車出口量必將呈現出陡峭的增長曲線。

可以看到,中國汽車出口已擺脫對發展中國家的依賴,越來越多車企都在向門檻更高的全球核心汽車市場挺進。產品出口、參與全球市場競爭,這對我國車企的生產能力、生產規模、研發能力、產品質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倒逼中國車企修煉內功、全面提升自身實力。而寶貴的海外市場經驗、與海外車企之間的技術交流、全球化供需體系的建立等,都將反哺國內業務,幫助車企的國內業務形成積極的內循環。

直面挑戰 應“師夷長技以制夷”

中國車企在走到令人振奮的嶄新起點的同時,全球化之路依然挑戰重重。海外供應保障不足、內部基礎能力欠缺、當地市場資源有限、品牌優勢尚未建立、產品技術“水土不服”等都是企業當前的共同痛點,制約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

崔東樹認為,中國汽車出口再進階,首先要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大市場,讓中國制造獲得更公的市場競爭機會。同時,有實力的車企還應考慮在海外建廠,如此既能保證規模的提升,又能增加品牌的可信度,還能構建更佳的銷售服務能力,使得出口進入良循環,從外資品牌在國內合資建廠后不錯的市場表現就可見效果。

因而中國車企亟需厘清目標,制定適合自身的戰略,充分發揮獨有的優勢,并逐漸補齊能力短板,周令坤建議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從目標與定位出發,選準出海路徑。受制于需求差異和能力門檻,中國車企進入歐美等主力市場的征程難以一蹴而就,更不可盲目從眾。在長期目標與品牌定位指引下,車企當前需綜合評估市場特征和自身資源,明確各階段重點市場,選好拓展路徑與節奏,穩扎穩打擴張全球版圖。

二是屬地化運營與服務,打響品牌聲量。明確了品牌定位和市場重心,車企還需要借助品牌營銷,建立消費者認知,打響品牌聲量;更進一步地,要在銷售模式選擇和用戶服務創新上更加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在海外市場長期的美譽度。

三是價值鏈海外布局,加速海外擴張。出口產品、樹立品牌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中國車企需要從內外兩方面發力,推動全產業能力在海外市場的布局。短期內,可將重心放在構建和鞏固本地合作生態,長期看,仍需推動價值鏈環節的海外建設。

四是組織與數字化支撐,保障全球運營。伴隨著海外市場拓展,企業業務和管理的復雜度提升,數據量與系統需求成倍增長。為提升全球競爭力,車企還需構建與業務目標相匹配的組織機制和數字化能力。

隨著電動化浪潮的涌動,新能源汽車賽道無疑將成為中國車企出海的重中之重,而國際汽車巨頭也紛紛在電動化轉型上加速行動,未來如何在客場與汽車巨頭正面對抗?周令坤認為,當下正是自主品牌借新能源車出海的最佳時期,盡管競爭激烈,中國車企更應立足于成為全球企業的宏偉藍圖,盡早搶灘登陸海外市場;秉持“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通過參與全球競爭獲取市場經驗、打磨技術能力,提升自身競爭力。

相關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