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樓道干凈整潔、車輛停放井然有序、鄰里關系和睦融洽……走進蕪湖市弋江區南瑞街道李巷社區江南春城,宜居的環境讓人心情舒暢。但在此前,由于體制不順、管理不當,這個小區的環境和設施問題突出。
年過七旬的丁智,是江南春城小區的老住戶,自2009年搬進小區,這一住就是14年。
丁智回憶,以前小區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臟亂差”,不僅道路坑洼不平,晚上還沒有路燈,尤其是許多樓道里堆放著雜物,大家的抱怨接二連三。
【資料圖】
整治之后的李巷社區江南春城小區。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環境大變樣,路燈、綠化、車位等都很齊全,還特地針對‘一老一小’,既增加了兒童游樂設施,又增添了老人休憩長廊。”丁智話鋒一轉,“臟亂差”的環境一去不復返,住了十多年的小區,現在變成了新小區,大家心里特別舒坦。
丁智說起肉眼可見的變化,還要得益于“紅色物業”的入駐,這才讓原本影響小區環境的難題迎刃而解。
“小物業”牽動“大民生”,人民群眾在哪里,民生需求在哪里,黨建引領就應該覆蓋到哪里。
李巷社區地處蕪湖市弋江區南瑞街道境內,轄區共有7個小區,共計5537戶11000余人,因老小區多、老人多、特殊人群多,被戲稱為“三多”社區。
近年來,社區黨委堅持以“有求必應”贏得“一呼百應”為目標,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和物業“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探索黨建引領“改造+治理+服務”一體化路徑,推動居民滿意度、幸福感不斷升溫。
蕪湖李巷社區,在“紅色物業”引領下,居民小區里增設了文體設施。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在小區里,丁智不只是一名住戶,還是小區的志愿者,更是一名黨員。“黨員就應該帶頭,把小區改造后的面貌保持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巷社區黨委的指導下,江南春城小區還成立了“黑貓警長巡邏隊”,主要任務就是維護小區文明,配合小區物業管理。
日常巡邏中,誰家遛狗不牽繩了,誰家窗戶出現飛線充電了,誰家門口樓道堆放雜物了,都能第一時間發現,及時介入,盡早消除隱患。巡邏隊從最初的五六人,增加至現在的二十多人,隊伍越來越壯大,已經成為業主與社區、物業溝通的一座橋梁。
物業服務聯系著千家萬戶,關系著居民的“幸福指數”。
隨著“紅色物業”工作持續推進,李巷社區一批老舊小區煥發勃勃生機,居民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
蕪湖李巷社區,在“紅色物業”引領下,整治之后的居民小區干凈整潔。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中建七局二公司生活小區建于1984年,滿打滿算將近40年的房齡,李發滿是小區的第一批住戶,眼看著自己的家慢慢成了大家口中的“老破小”,鄰居們也都和他一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道路不暢、路燈不亮、環境臟亂……隨著小區年齡的增長,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日益增多,如何讓老舊小區煥發生機,讓居民享受“新”生活?成了小區住戶共同的訴求。
針對小區治理難、無物業管理的實際情況,李巷社區主動出擊,以“黨建引領”為抓手,把基層黨建建在物業管理一線,讓居民的事有人管、大家的事齊商議。
蕪湖李巷社區,在“紅色物業”引領下,居民小區里設置的“三心便民車位”。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自打‘紅色物業’進入小區,感覺關懷無處不在,我們有事隨呼隨應,很方便也很安心。”李發滿說,如今小區發生著令人欣喜的變化,“顏值”“氣質”都不一樣。
從居民怨聲載道、物業望而卻步,到居民交口稱贊、物業管理有序,中建七局二公司生活小區的蛻變,同樣離不開致力于基層治理的“紅色物業”服務。
近年來,李巷社區從居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物業問題著手,深耕“紅色物業”,交出了黨建引領物業服務創新的“李巷答卷”。
李巷社區社工辦主任王艷告訴記者,通過加強小區的黨組織建設,構成了社區黨委、小區黨組織、片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和用戶的五級體系,幾乎形成全覆蓋。
從“一盤沙”到“一盤棋”,從“沒人管”到“有人接”,從“接得住”到“管得好”,在王艷看來,將“紅色基因”滲透到物業管理中,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可以真正讓服務“紅”起來、小區“活”起來、民心“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