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武漢長江"算得上是中國足壇最吸引眼球的四個字了,沒有之一。11月5日,中國足協公布處罰公告,河北隊(中超)、武漢長江(中超)、湖南湘濤(中乙)未能落實解決欠薪規定,扣除2022賽季積分3分。
兩支中超球隊當中,受罰后積分清零的河北隊并沒有引發太大的反響,一定程度上,這支當年曾經為拉維奇開出世界第一高薪的球隊,在過去的兩個多賽季當中,早就成為了"中超欠薪"的代名詞,即便沒有這次處罰,過去23場比賽中輸掉了22場的他們,也已經基本"預訂"了一個2022賽季中超的降級名額——曾經的"豪門"留給外界最大的懸念,就是他們會否像前兩個賽季的江蘇蘇寧、天津權健和重慶兩江競技一樣,以"自殺"的方式,從中超足球版圖上徹底消失。
而武漢長江隊之所以被關注,是因為在差不多的時間節點上,2022湖北民營企業100強榜單正式出爐,作為武漢長江隊投資方的卓爾控股集團名列湖北民營企業第一名,2021年的營收總額達到了1280.37億元,也就是說,因為欠薪被中國足協處罰的武漢長江隊背后站著的,是理論上絕對"不差錢"的卓爾。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足協的處罰公告是在11月份發布的,但處罰內容針對的并非賽季開始前宣布的"10月31日"這個解決欠薪方案中的第二個時間節點,受罰的三支球隊之所以只被扣了3分,是因為沒能在7月31日這個"第一節點"之前"完成還款30%",也就是說,如果在接下來的審查當中,這兩支中超球隊如果沒能在規定的時間之前完成第二步"還款70%"的要求,將被再扣除6分。
事實上,考慮到各隊的實際情況以及近兩年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足協在執行解決欠薪方案的過程當中,已經"手下留情"了——按照處罰公告的說法,一直到8月26日,中國足協還在致函相關俱樂部,要求于8月29日前提供補充說明材料及相關付款憑證,但可惜的是,這樣的一番"用心良苦",最終等來的,是武漢長江與河北隊以被扣除3分為代價,完成了一次"續命"。
同樣在11月5日,河北足球俱樂部發布了《關于河北足球俱樂部近期情況的說明》,表示俱樂部已經按照中國足協要求的時間節點,在7月31日之前完成了"除某離隊高薪球員存在爭議無法滿足中國足協欠薪要求外"的全部欠薪,并且"2022年初至今,投資方已凈投入3000多萬元,用于支付球員欠薪,維持俱樂部日常經營、保障一線隊和青訓梯隊訓練比賽"。
不過,在這樣一份似乎跟欠薪"不搭界"的說明最后,俱樂部卻將是否繼續參加中超聯賽的決定權,交到了上輪聯賽現場"討薪"的隊員手中,表示隊中同意遵守中超聯賽相關規定繼續訓練比賽的球員數量達到中超聯賽報名要求人數,俱樂部將繼續支持,確保順利完成本賽季中超聯賽,否則"將尊重大多數球員意愿,退出中超聯賽"。而在昨晚,以丁海峰為代表的河北隊球員也通過發表《聲明》的方式逐條反駁了河北俱樂部之前的聲明內容,并表示2022全年未收到一分錢工資,球員也不想放棄參加聯賽。
雖然到昨天下午為止,武漢長江俱樂部方面對于被處罰一事一直保持"靜默",但是按照武漢方面的知情人透露,此前認為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的投資方覺得"沒意思,不想玩了!"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且受足球大環境的影響,有類似想法的球隊資方不止一個。"到了第二個處罰節點,可能會有更多球隊被罰分,畢竟那么大的數字,想要一下子還上,沒那么容易的。"